中药汤剂是临床治疗常用的剂型,历代医家都很重视汤剂的煎法。明代医家李时珍曰:“凡服汤剂,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粗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清代医家徐灵胎也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效之不效,全在乎此。”
中药的煎煮进程,本来即是进行中药化合的一个进程,在全部条件都具有的情况下,煎药的火候——时间和温度就成为了关键,假设时间和温度不能有用地使药物充分释放出有用成分,不能使有用成分进行有机地联络,不能使一些苦劣中药的气味得到恰当的蒸腾,那么煎成的药液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必然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
传统方法煎药,分常规煎法和特别煎法,一般是运用沙锅或陶瓷锅,不管用火或用电,也不管用武火或文火,煎药进程中一般都需要保持在98至100度水温的开锅状态下(以低海拔区域为规范),这个温度再通过合理的时间,药物的有效成分才能够充分地释出,气味才会得到恰当的挥发,并通过高温化合产生其所要求的药效。
几千年来,因为煎药的用具和方法方法早已成为煎药的规范,必然对中药处方产生重大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中医多是依照这个规范来衡量开方的,局方、验方中各味药配伍的比例关系,以及中药的炼制,都是与这个传统煎药法密不可分的,也即是说,局方、验方和处方的配伍标准是建立在传统煎药法上的,假设改动煎药法,比方运用不同于传统用具的煎药机,就应当考虑各味中药的比例关系和炼制规格与煎药机是不是适宜的问题,还应考虑怎么处理特别煎法的问题。因此,煎药用具的功能应当适宜药方的要求,而不能让药方去迁就煎药用具。